本所概况
历史沿革

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是在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的忻县专区农业推广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73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机构名称、隶属关系等几经变更,于1979年5月正式定名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2019年10月,山西农业大学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五寨试验站合并成为新的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其历史沿革大体分为七个时期:

一、地区农场时期(1950—1956)

1950年3月上级部门决定,在旧政权时期建立的忻县农业推广场的基础上,新建忻县专区农业推广场,次年改称忻县专区农场,直至1956年,为本所的地区农场时期。场址起初设在忻县城内匡村,租赁一处民宅挂牌办公;1952年迁至城北五里堆自建场部,一直至今。这一期间,正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农场的中心任务是“增产示范,繁殖良种,积累资金,培养干部”。农场大力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引进繁殖的金皇后玉米成为当地主推品种。多次被评为山西省农业丰产模范单位、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

二、地区农业试验站时期(1957—1958)

1957年原忻县专区农场根据上级指示改为忻县专区农业试验站,直至1958年,为本所的地区农业试验站时期。这一期间,国民经济发展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农业生产出现“大跃进”形势。试验站工作由农场时期的以增产示范为主转为增产示范与试验研究并重。拥有土地在1957年达到6963亩的最高纪录之后陆续向外移交,数量逐年减少,转而在农田基本建设上加大投入,提高土地质量,加强试验研究。试验站适应生产需要,提出建设145亩千斤粮、万斤薯高产试验计划。

三、地区农科所时期(1959—1961)

1958年12月忻县专区与雁北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忻县与定襄县合并为忻定县。1959年原忻县专区农业试验站奉命改为晋北专区忻定农业科学研究所;1961年两区、两县恢复分设,原晋北专区忻定农科所随之改称忻县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此为本所的地区农科所时期。这一期间,全所工作开始走上以研为主的轨道,玉米自交系选育列入研究项目。

四、省农科院杂粮研究所时期(1962—1972)

1962年省政府决定将地区农科所收归省农科院管辖,原忻县专区农科所改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忻县杂粮研究所(1967—1972年曾一度称为山西省农科院忻县作物研究所,未见上级下文),直至1972年,为本所的省农科院杂粮研究所时期。这一期间,国务院下发了“科研十四条”,提出了“两当、两出、一扎根”(即科研工作要从当前、当地出发,科研机构要出成果、出人才,科研人员要扎根农村)。从此,本所聚集了一批精通业务、能写、能讲、能吃苦的科研骨干,出成果、写论文、下农村形成风气,“晋西北黄土丘陵区粮草轮作培肥土壤”列入研究项目,高粱、玉米、小麦、谷子自主选育新品种全面展开,“金03”玉米自交系选育成功。其中一段时间虽然遭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但是科技人员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取得了忻粱7号高粱恢复系、晋单3号玉米新品种等一批优秀成果。

五、重回地区农科所时期(1973—1978)

1973年全省恢复地区级农业科研机构建制,原省农科院忻县杂粮研究所重回地区管辖,改称忻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直至1978年,为本所的重回地区农科所时期。这一期间,“农业学大寨”轰轰烈烈,各地掀起建设高产田热潮。研究所适应生产需要,忻定盆地耕作改制(吨粮)试验列入研究项目,高粱、玉米、小麦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出现繁荣景象。1979年4月被评为山西省科学技术工作先进集体。

六、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时期(1979—2019)

1979年5月20日晋农党发4号文决定,将原忻县地区农科所收归农科院接管,按照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定名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从此开始了本所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全所工作逐步走上以玉米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为主,研究——开发——推广三位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研究、开发领域逐渐拓宽,人才、资源配置逐渐优化,科研实力逐渐增强,多次被山西省、农科院评为“先进集体”、“模范单位”、“先进研究所”、“模范研究所”。2018年6月被山西省直文明委评为“山西省直文明单位标兵”。

    七、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时期(2019—至今)

    2019年10月,山西农业大学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五寨试验站合并成为新的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新建北路14号 邮编:034000
电话: 0350-8622619 传真:0350-8621106  

站点维护: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